2012年東營漁業科技創新實現新突破--黃河三角洲頻道--人民網
人民網

2012年東營漁業科技創新實現新突破

2013年01月22日14:29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人民網東營1月22日電 2012年,東營市通過加快推進漁業科技創新,全面提升漁業社會化服務水平,促進了全市海洋漁業經濟跨越發展,2012年全市漁業增養殖面積達到187萬畝,實現水產品總產量50萬噸,漁業總產值115億元。

一是加大投入,實施了多項漁業科研項目。緊緊抓住實施黃藍兩大戰略的歷史機遇,圍繞全市漁業產業發展的重點環節,積極開展技術攻關。重點實施了“黃河三角洲刺參優良品系繁育及配套技術研究”、“黃河口鱉優質品系選育技術及產業化配套技術研究”項目。在漁業新品種引進、優良苗種繁育、生態環境調控、健康養殖模式等漁業關鍵技術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目前,全市海參育苗水體達到28萬方,年繁育優質參苗30萬公斤,海參開發面積達到23.3萬畝,成為全省重要的海參養殖基地,黃河口鱉生態養殖面積達到2萬畝。

二是創新機制,不斷完善漁業技術推廣體系。積極推進基層漁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項目,加強漁業技術推廣服務人才隊伍建設,建立漁業技術專家資源庫。以刺參、南美白對蝦、日本對蝦、黃河口大閘蟹、黃河口鱉為主導品種,以南美白對蝦健康養殖技術、水產品質量安全、海參池塘健康養殖技術等作為主推技術,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專家組+技術指導員+科技示范戶+輻射帶動戶”的漁業技術推廣新模式,穩步推進科技入戶工作。在全市選聘了75名技術指導員,培育750名科技示范戶,全年共入戶指導210次,指導漁民850人次,發放明白紙8200余份。

三是整合資源,加大漁民科技培訓力度。結合東營市海洋漁業生產實際,以創建新型農民學校、實施基層漁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項目、開展遠教惠漁活動為契機,充分統籌整合各類培訓資源,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地開展漁民培訓工作,培育文明程度高、致富能力強的新型漁民。2012年,全市共組織各類培訓班225期,培訓養殖戶8100余人次,發放培訓資料15000余份。

四是突出重點,促進產學研緊密結合。目前,中國海洋大學、中科院海洋所、中國水科院黃海所、山東海洋水產研究所、山東省海水養殖研究所和山東省淡水養殖所都在東營市建立了實驗基地,結合黃河三角洲地區特點,開展相關的生產試驗,產學研結合的緊密程度不斷提高,通過大院大所的科技示范,輻射帶動全市漁業科技創新與推廣上水平、提檔次。

五是創新模式,提升漁業社會化服務水平。按照科技服務“高位嫁接、重心下移”的工作思路,全市各級漁業技術推廣機構加大與漁民專業合作社、漁業龍頭企業的協作,支持龍頭企業、漁民專業協會、合作組織等民間組織開展科技服務,建立了“專家組—漁業技術指導員—民間服務組織—養殖戶”新型推廣模式。為切實解決漁業技術推廣“最后一公裡”問題,利用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網絡開展了“遠教惠漁”活動,整合技術人員、培訓教材、市場信息等資源,全力打造“漁業專家+遠教平台+信息發布+漁民”的服務框架,更便捷、更高效、更全面地把相關信息送到漁民手中,增強了漁民的科技應用能力,加快了漁業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董克洋 趙磊)

(責編:張岩)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
  • 軍事
  • 社會
  • 圖片報道
  • 科教文體
  • 旅游頻道
  • 圖說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