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澤臨沂等地縣域金融機構競爭日漸明顯--黃河三角洲頻道--人民網
人民網

菏澤臨沂等地縣域金融機構競爭日漸明顯

2013年03月27日10:44    來源:人民網-山東頻道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人民網菏澤3月27日電 近來,菏澤、臨沂等縣域逐漸成為銀行等金融機構爭奪的焦點。眼下,工、農、中、建、交等國有大行重拾一度放棄的“失地”,紛紛在縣域布點﹔股份制銀行、城商行也不甘示弱,以積極的姿態下沉圈地﹔村鎮銀行、小貸公司、融資性擔保公司等新興金融機構也陸續冒頭,一場縣域金融戰硝煙漸起。

農村金融格局突變,原本“一枝獨大”的農信社,感到了愈加嚴峻的考驗。日前,記者選取諸城、沂源兩地為調研對象,近距離觀察這場“無聲”戰爭對當地金融生態的影響,與農信社系統的敵我分析。

朱利民現任沂源農信聯社主任。沂源縣不大,人口僅56萬,其中有八成多是農業人口。就是這樣一個地處沂蒙腹地的山區縣,卻引來了包括銀行、小貸公司等在內的13家金融機構。“2008年的時候才7家,不到5年工夫翻了差不多一番。對手不少,壓力著實大啊!”朱利民坦言。

諸城農村商業銀行副行長張維平感受到的壓力更明顯。“諸城現在僅銀行就有13家,聽說年底還要來第14家。要知道,諸城不過是個縣級市,濰坊市也不過才16家。競爭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這還沒算上為數不少的小貸公司等其他類金融機構。”張維平介紹,2010年諸城境內隻有7家銀行,現在主要競爭對手多了一倍。類型也很復雜,國有行、股份制銀行、城商行等都有。

雖然“鴨梨山大”,但從兩家機構提供的數據看,其存貸款市場佔有率達到三成甚至四成,老大的地位還沒有被撼動。截至2月末,沂源聯社各項存款余額48.8億元,全縣市場佔有率達38.2%﹔各項貸款余額37億元,市場佔有率達37.4%。

此外,諸城農商行存貸款余額、增加額,存款市場佔有率、貸款累計發放額等多項指標也均居市內第一。截至2月末,全行各項存款余額136.5億元,市場佔有率33.88%﹔各項貸款余額93.2億元,市場佔有率26.77%。

成本較高、效益偏低 “點多面廣”是優勢也是負擔

採訪中,朱利民和張維平均表示,農信社系統有一項優勢他行無法企及,那就是“點多面廣”。從上世紀90年代起,工農中建等國有大行紛紛在縣域“精兵簡政”,營業網點和工作人員撤的撤,減的減。“現在他們最多到縣這一級,而我們的點布到了鎮、村這一級。”朱利民說。

以沂源為例,其下轄11個鄉鎮,1個街道辦,1個經濟開發區。沂源聯社轄內營業網點達到了37處,其中營業部1處、信用社16家、信用分社20家,城區網點18處、鄉鎮19處。聯社在633個行政村中電話POS機覆蓋率達98%﹔布放36台ATM機,鄉鎮覆蓋率達100%。

再說諸城,其下轄13個鎮街、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諸城農商行下設37家支行、15個分理處,在諸城轄內營業網點最多、服務范圍最廣。至2012年末,該行已在全部208個農村社區開辦了金融服務業務,提供的服務內容包括存貸業務辦理、金融業務咨詢等四大類20多項。

“農信社系統在鎮、村兩級的優勢會保持相當長一段時間。”張維平樂觀地表示。截至2012年末,全省農信社系統共有營業網點1569家,其中農村網點2985家,佔比57.7%。

“點多面廣”的另一面是人力成本要高出其他行許多不少金融機構縣級分支僅幾個人、十幾個人,沂源聯社的在崗職工達到了427人,諸城農商行則高達685人。

一位城商行人士表示,向鎮、村兩級擴張成本較高、效益偏低,所以很多銀行不願意做這種業務。但在農信社系統人員看來,“服務三農”既是建社的宗旨和根本,也是差異化競爭的自然選擇。截至2013年2月底,沂源聯社涉農貸款 32.65億元,佔貸款總額的88.2 %﹔諸城農商行涉農貸款余額80.39億元,佔比達86.3%。

競爭勢必在高端客戶身上展開

農信社系統在縣域金融機構中“一枝獨秀”,但這種地位並非無懈可擊。

“人力成本高、定期儲蓄多,導致農信社資金成本高,大行的名義貸款利率比我們低一、兩個百分點。”張維平憂心忡忡,“市場經濟中,銀行也在打價格戰,拼的就是誰的(貸款)利率低。”

但他同時指出,之所以說“名義”利率,原因在於其他行有一些變相的擔保費、保証金等中間費用,客戶使用等額貸款付出的實際利息跟農商行差不多,只是很多客戶不明就裡,僅憑紙面利率作出選擇。

針對這種情況,諸城農商行一直在努力建立合理的利率定價機制,主要根據客戶類別、信用等級等因素執行不同的利率。如對信用等級高的農戶執行最低浮動利率﹔對信用程度高的企業,特別是農業龍頭企業,盡可能實行基准利率﹔對納入鄉村“2+1”大聯保體、專業市場商戶信用聯盟和中小企業信用聯盟的客戶以及農民專業合作社浮動利率優惠10%-30%。

除利率外,農信社系統在頂層設計、吸儲手段、銀行卡種類和軟件功能等方面,與大行的比拼中均處下風。

山東省農信社系統中多數機構因資質問題,無法發售理財產品,吸儲手段單一。能發售的,也囿於設計團隊力量有限,與大行全國統一、頂層設計出的產品比也難有市場吸引力。銀行卡的開發不及其他行動輒數十種的規模,僅寥寥幾種,無法迎合客戶群體細分的需求。

至於最受競爭沖擊的陣地,朱利民認為是城區業務。該區域業務佔了沂源聯社業務總量的13。張維平則認為是優質客戶,“大行對‘小散’的興趣不大,競爭勢必在高端客戶身上展開。”(何進阪 楊鵬)

(責編:張琳、解放)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
  • 軍事
  • 社會
  • 圖片報道
  • 科教文體
  • 旅游頻道
  • 圖說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