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物希聲 別開生面
——記當代原創福壽字“合文”書法家於謀勇
2013年05月15日16:51 來源:人民網-山東頻道 手機看新聞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起源於五千年前半坡人的彩陶刻畫符號,是中國獨有的文字系統。以漢字為載體的中國書法,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據文獻記載,最早見於甲骨文中的“合文”,又稱“合書”,是中國文字學中一個特定的術語,通常是指古文字裡由兩個以上的獨體字合寫成貌似一個字的樣子。如傳世的甲骨文中就有 “一月”、“上下”、“四方”、“十朋”、“正月”等“合文”﹔金文中也有“五十”、“辛卯”、“大夫”、“子孫”等“合文”﹔秦漢時期的簡帛盟書中也有類似“合文”出現。到后世又有人踵事增華,利用漢字楷書或行書中的獨體字,通過巧妙地利用漢字結構中的部首、筆畫的互借變化,和文字內容釋讀順序變化等因素,創作出具有民俗性喜慶吉祥氣氛的“合文”書法,人見人愛,在民間廣為流傳,允稱傳統書法藝術百花園中的一枝奇葩,大放異彩。
筆者書友、山東省書法家協會理事於謀勇,自幼喜愛書法,他的青少年時期是在“文革”中度過的,那時風行的“黑板報”“大字報”之類的政治任務,成為他展示才華,探求書法藝術的最佳陣地。他迄今回味這段難忘的經歷,堅信是他少年求學不幸中的幸事。青年階段步入社會,仍不忘舞文弄墨,臨碑習帖。到不惑之年,他好學不止,分別拜師張榮慶、歐陽中石先生門下,習書悟道,樂此不疲。通過多年來的潛心研究與探索,他獨創了一種由某一特定內容創作出來的行草“合文”榜書作品,一經推出便引起了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注。他利用行草書的書寫技法,巧妙地將“壽在百歲外”這五個漢字糅合在一起,飽蘸濃墨,隻要用一筆回環連貫的行草書寫,即可一氣呵成,形成一個渾然一體的“壽”字行草榜書(如圖),不難看出這一筆書合文“壽”字之上為一草書“在”字,“在”下引出“百”字,兩字引帶處互借“一”橫,“百”字下引出“歲”,結尾回環一筆加右上一點,便是草書“外”字。如此,五字合成為一個行草榜書“壽”字。釋讀為“壽在百歲外”。觀者無不驚奇稱羨。
當問及他為何突發奇想創作出了“壽在百歲外”之合文榜書“壽”字時,於謀勇說,那是2004年他在海南旅游觀碑時“頓悟”所產生的靈感,當時他看到海瑞為母親七十壽辰所寫的一通“壽”字碑,這個看似普通的“壽”字,當細細品來居然可以分解為:“吾母七十,生老百年春來壽。”不禁使他感嘆書法藝術的奇妙精深。這個“壽”字,更使他聯想到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孝”文化,聯想到“壽在百歲外”這個寓意深刻的美好詞匯,於是他把對老人健康長壽的美好願望融入到“壽”字文化中的創意便運用而生。這個包含了“壽在百歲外”之合文“壽”字一筆書問世后,就廣受各界好評。2009年,他進入成熟期的“壽在百歲外”之一筆書“壽”字入展了在北京舉行的“國慶六十周年書法邀請展”,期間受到了全國政協副主席李金華和各界人士的關注。同年,他獨創的“壽在百歲外”之“壽”字獲得了國家版權局頒發的知識產權証書。2008-2009年,於謀勇在中國藝術研究院張榮慶書法藝術工作室做訪問學者期間,張榮慶先生對其作了如下評價:“精研書法,提升很快。尤對草書‘壽’字做了深入地獨出心裁的研究,終於創制出一個包含有‘壽在百歲外’寓意的榜書‘壽’字。結體修長而平穩,用筆沉穩而洒脫,氣局宏大而不俗。”2011年作者將其創作的“壽在百歲外”合文一筆書“壽”字榜書祝賀中國書協顧問劉藝八十華誕,劉老觀后揮毫寫下了“別開生面”四個大字,回贈並評價了於謀勇的這一獨創性成果。2011年,人民大會堂、中國文字博物館分別收藏了他的“壽在百歲外”合文一筆書“壽”字。
近年來,於謀勇利用其獨特的創意,與北京萬壽寺(北京藝術博物館)合作,將“壽在百歲外”合文一筆書“壽”字開發成旅游文化產品,如各種工藝瓷盤、車挂、郵票、明信片、福壽瓶、文化衫等都成為傳播合文一筆書“壽”字文化的載體,廣受社會各界歡迎。他不遺余力地成功探索出一條書法藝術產業化之路。2012年9月,在第二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上,他代表山東省展示了他的福壽書法文化產品,並現場揮毫,受到參展領導和觀眾的好評。同年12月底在山東省書法家協會成立30周年慶典大會上,於謀勇被授予“山東省書法事業貢獻獎”榮譽稱號。
於謀勇的另一代表作品——“人生萬福中”合文一筆書“福”字榜書作品(如圖),隨之應運而生,具有異曲同工之妙。凡具有書法常識者,通過析字法,便不難看出,從上至下,從左至右,組成的這個合文一筆書“福”字,其行草筆意一氣呵成地把“人、生、萬、中”四個字統一糅合於行草“福”字之中,如行草“示”字旁的上部為“人”,下部為“生”,“福”右上部的“一口”的行草書為“萬”,並借字的整體外形為“福”,“中”字巧妙鑲於“田”裡,這樣“福”中有字,字中有“福”,渾然一體,令人拍案叫絕。“人生萬福中”合文一筆書“福”字,因此被書法圈內外公認是他的“壽在百歲外”合文一筆書“壽”字榜書作品的姊妹篇。
其師歐陽先生觀此字后說,於謀勇的“壽在百歲外”合文一筆書“壽”字破了中國約定俗成的一個詞組——長命百歲(這個命題)。誠然,筆者以為,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科技的迅猛發展,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當今中國已逐漸步入老齡化的社會,在這樣的大文化背景下,於謀勇的“壽在百歲外”合文一筆書“壽”字,和“人在萬福中”合文一筆書“福”字,應運而生,儼然是在傳統“福壽文化”呼喚下,成為珠聯璧合的一對雙子星座,交相輝映。毋庸諱言,這是一個憧憬美好、充滿期待的命題,他為建設美麗中國、和諧家園增添了一個新的書法文化符號,傳承並發揚光大之。於謀勇的這一獨特的文化創意,無疑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和深遠的現實意義。
“壽在百歲外”(壽)﹔“人在萬福中”(福)。這對“一筆書”壽、福榜書孿生姐妹,從字面上看,給人感覺頗像一副具有象征意義的對聯,盡管它並不是一副嚴格意義上的對聯,但巧妙地將千百年來人們期冀的福壽文化緊密聯系在一起了,前者講壽,后者說福,有壽有福,方為完美。筆者以為:大雅即大俗,大俗即大雅。這裡的“大俗”是指很多人追求的東西,諸如壽、福是也,為形而下,仿佛下裡巴人﹔而“大雅”是指高貴的、有品位的東西,曲高和寡,陽春白雪,是形而上,這並不是所有人都能追求到的。“壽”與“福”這兩樣人間最美好東西,盡管其客觀表現形態完全不一樣,但其本質上是殊途同歸,至善至美,這無疑是所有善良的人們共同向往和追求的夢想。
縱觀謀勇兄近十年來的作為,孜孜不倦,善於思考,好學敏求,堅持不懈地致力於福壽文化的研究,篳路藍縷,由此成為當下探索福壽字“合文”書法藝術創作的先行者,終成碩果,值得祝賀與期待。於謀勇的過人之處,並不僅僅在於其書法藝術上造詣如何,而是他成功地闡釋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正能量,通過傳統書法藝術的表現技巧,巧妙地把福壽文化融合在一起,開辟出一條書法藝術產業化發展的新途徑,此舉誠乃造化蒼生、功德無量。有道是:應物希聲,別開生面。善哉!妙哉!(彭一超)
藝術簡介:於謀勇,筆名瀚文,1958年6月出生於山東鄒平,高級經濟師。曾先后被授予“全國助殘先進個人” “全國十佳優秀福利企業家” “全國民政系統先進工作者”等光榮稱號。曾受到胡錦濤、江澤民、溫家寶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老年工作委員會委員、中國書協第六屆書代會代表、中國書法名城(之鄉)聯誼會常務理事、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山東省書協理事,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張榮慶書法工作室訪問學者。2009-2010年求學於首都師范大學中國書法文化研究院,受教於歐陽中石。
其作品多次參加全國書法大展並獲獎。2004年,獲中國書協培訓中心學員成果獎三等獎﹔同年參加中國書協主辦的紀念鄧小平誕辰100周年全國書法展、中國書協第五屆刻字展及第二屆“羲之杯”全國書法大賽並獲優秀獎﹔2006年其作品《龍》在中國書協主辦的迎奧運千人書龍展中獲獎,並於2009年10月被奧運博物館收藏﹔2007年8月應日本、韓國書道聯盟邀請隨團在兩國舉辦展覽﹔2009年6月,原創書法作品《壽在百歲外》經國家版權局審核注冊,獲得著作權,並被多位黨和國家領導人收藏﹔8月,作品入展中國書協主辦的向祖國匯報·中國書法名城(之鄉)國慶巡禮書法展﹔11月,作品入展第三屆中國書法蘭亭獎作品展﹔同月,作品在中國美術館入展慶祝建國60周年·首都師范大學歷屆師生作品展﹔2011年5月,作品被人民大會堂收藏﹔7月,作品《壽在百歲外》被中國文字博物館收藏。2012年,獲山東省書法事業貢獻獎。
- 軍事
- 社會
- 圖片報道
- 科教文體
- 旅游頻道
- 圖說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