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再現當年輝煌的契機” --黃河三角洲頻道--人民網
人民網

山東快書名家李東風家鄉談快書發展 

“有再現當年輝煌的契機” 

2013年07月29日15:03    來源:齊魯晚報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 閑言碎語不要講,表一表英雄好漢魯智深。”筆直的腰板、洒脫的身段、威武的神態、擲地有聲的說唱……26日,在十藝節全國曲藝優秀節目展演第二場的舞台上,身著長袍、手拿鴛鴦板的李東風老師將山東快書的傳統曲目《魯達除霸》表演得聲情並茂,引來陣陣掌聲。

從事山東快書表演三十多年的山東快書名家李東風師承於孫鎮業先生,他表演的山東快書風格獨特,人物刻畫細膩,表演瀟洒靈秀,一招一式均顯深厚功底,曾經多次參加曲藝大賽並獲大獎。“山東快書是本次曲藝展演中出現次數最多的,這說明山東快書能發展至今有著深厚的基礎。”李東風說。

“靈活簡便、易演易編是山東快書最主要的特點,是它能夠流傳至今的原因之一。”說起山東快書200多年的發展歷史,李東風告訴記者,山東快書是起源於山東、逐漸流行於全國的一種傳統曲藝形式,最初專門說武鬆的故事,到后來擴展到說水滸故事以及抗日戰爭故事,以說唱為主,採用站唱形式。道具方面,當初是借用的山東落子裡的大竹板、山東大鼓的鋼板,“當初,山東大鼓盛極一時,裡面有個牌子,近似半說半唱的韻誦體,叫做‘竄鋼腔’,山東快書就是在它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作為山東快書名家的李東風與濱州有著不解之緣。事實上,李東風來到濱州演出並不是第一次,從3、4歲就開始接觸山東快書的他是濱州博興人,對濱州本地的曲藝胡集書會有著深刻研究。在與他交談過程中,記者得知,近年來李東風每年都會回濱州,來到惠民胡集鎮,走街串巷了解胡集書會的發展歷程。“胡集書會也是由民間自發的曲藝集散而成的,是濱州最有特色的曲藝表演形式。”李東風說。

現在的山東快書藝術流派主要分為高派(高元鈞)、楊派(楊立德)兩大流派,以高派流傳最廣、影響最大、門生最多、成就最高,李東風就是高派的傳人。“山東快書門檻低,普通人一周就可以學會,一個月就可以登台演出。但要想成為一個名家就得需要很長的時間。”說到現在山東快書的發展,用李東風的話說就是“想滅很難,想再出現當年的輝煌也很難。”

“上世紀50年代是快書最輝煌的時候,高元鈞的快書《一車高粱米》就像一車快書的種子一樣撒遍全國各地,現在隨著社會發展,已經不具備條件了。”李東風說,不過借助十藝節,山東快書事業會在發展中進步,“有再現當年輝煌的契機。”(王曉霜  趙樹行)

(責編:張岩、解放)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
  • 軍事
  • 社會
  • 圖片報道
  • 科教文體
  • 旅游頻道
  • 圖說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