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夏北方為何這麼熱
全球變暖副熱帶高壓北移,北澇南旱或成趨勢
2013年08月13日14:33 來源:齊魯晚報 手機看新聞
![]() |
8月12日,游客在青島棧橋海水浴場游玩避暑。 |
別看青藏高原離得遠,卻送來很多熱量 37℃以上高溫區域不斷擴大
今年熱得厲害,在中央氣象台首席預報員馬學款印象中,范圍這麼廣、強度這麼強、持續這麼長的高溫天,似乎沒有。1971年、1989年、2003年是比較熱的年份,但今年刷新了很多紀錄。
中央氣象台首席預報員孫軍介紹說,造成今年高溫范圍擴大強度增強的原因主要是副熱帶高壓的加強北抬。以前是長江流域出現高溫比較多,現在擴展到黃河下游以南也出現了大面積的高溫。另外,副熱帶高壓中心的強度加強了,這也是造成37℃以上高溫區域擴大的原因。
中國氣象局氣候研究計劃首席科學家李維京解釋說,今年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強盛主要有四個原因:一是今年的海洋受東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海風量偏低,整個西太平洋暖風地區海風偏高,有利於副高的增強偏北。二是青藏高原熱力作用非常顯著。整個冬季到春季,青藏高原的積雪很少,使得高原接受的太陽輻射比較多,到夏季的時候就成為強大的熱源,這個熱源有利於副高偏北、偏西,而且有利於華北降水,不利於長江及江南地區的降水。三是從去年9月份的秋季以來,北極海冰相當少,處於近十多年來的低點。四是全球變暖使得全球的副熱帶高壓都有向北移動的趨勢。
國家氣候中心高級工程師孫冷認為,今夏氣溫高和青藏高原積雪減少有關,地面反射率減少,從而影響季風,導致北方降水偏多。”李維京說,今年不僅我國,法國、意大利、英國以及日本、美國等國家,都出現了高溫天氣。主要是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副高都向北移,原來降水多的地方就會出現干旱。
2000年以來,雨帶逐漸向北移 去年“7·21”北京暴雨就發生在這個背景下
未來我們生活的空間是否會越來越熱?高溫炙烤是否會成為常態?國家氣候中心高級工程師孫冷說,從監測情況來看,最近幾年極端氣候事件確實是頻發,有增加趨勢。全球變暖會導致我國大氣環流變化,帶來空氣的交換更加頻繁和劇烈。也就是說北方地區的人可能感受到相當於南方的天氣,很難適應。但是未來的趨勢究竟會怎麼變,有待於進一步深入研究。
李維京說,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可能會形成北澇南旱的趨勢。我國的雨帶有非常顯著的年代變化特征。上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70年代,主雨帶在北方。到了80年代,主雨帶在長江以南地區。到2000年以后,雨帶逐漸向北移。近幾年來,整個降水帶向北移。未來,隨著全球變暖的持續,我國主雨帶很可能北移。
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大氣與海洋科學系胡永雲教授也指出,從最近幾年的氣候資料分析看,副熱帶高壓的位置隨著全球變暖在不斷向北發展。當然,它的移動很緩慢。總的來看,今年南方干旱、降水偏少而北方降水偏多,跟這個形勢是一致的。
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司長、新聞發言人陳振林說,這幾年一直在驗証這個變化趨勢,去年“7·21”北京暴雨也是發生在這個大的背景下。
李維京說,全球變暖以后,顯著的影響是使得大氣當中的水分循環加劇,大氣不穩定度增加,使得極端的旱與澇都容易出現。這就是未來的發展趨勢。
用冷島效應處理熱島危機 昨日濟南市區郊區溫差達6℃
浙江大學區域與城市規劃系教授周復多認為,在某種意義上,死於熱射病的公眾實際上是死於城市的“熱島效應”。根據周復多的研究,城市規模越大,熱島的強度越強。研究人員對濟南市1964年-2006年的氣溫觀測資料分析發現,濟南市的城市熱島效應有逐年增強的趨勢。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90年代增強最大。濟南市氣象台的監測數據顯示,12日15時,城裡的百花公園自動站氣溫34℃,郊外的跑馬嶺自動站氣溫隻有28℃。
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院長俞孔堅提出,城市高溫跟規劃也有很大關系。風道的堵塞、濕地的消失、綠地的減少、城市的擴大、玻璃幕牆的大量使用,對城市的熱島效應起著越來越負面的作用。還是公共綠地的“冷島效應”管用。據衛星遙感資料顯示,上海陸家嘴的中心綠地建成后,陸家嘴原有的4個熱島全部消失。研究數據顯示,一個區域綠化覆蓋率達到30%時,熱島強度開始明顯減弱,達到50%時,熱島現象緩解極其明顯。
湖南省常德市政府歐盟亞洲環境支持項目聯絡辦公室中方協調員劉波指出,一些城市硬化率達到80%以上,雨水自然滲透率不足20%。城市失去了河流,又沒有收集雨水,導致內澇時排澇不暢,高溫時無水降溫,整個生態受到大影響。我們應該建造的是海綿體城市。但目前,國家在城市生態修復問題上法律和技術體系准備不足,立法也需要時間,但城市生態問題愈演愈烈,今夏的熱島效應已很明顯。希望全社會發揮正能量,催生體制的創新和生態工業的發展。(劉紅杰 陳偉)
- 軍事
- 社會
- 圖片報道
- 科教文體
- 旅游頻道
- 圖說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