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州經開區秦皇河公園建設用上“群眾經”
2013年09月02日10:30 來源:大眾日報 手機看新聞
初秋時節,天藍水碧。8月29日上午,記者走進濱州經濟開發區秦皇河公園,登上高12米的三層觀景平台,俯觀之下,樓閣掩映、曲水環彎,全長8公裡的秦皇河公園成了一條水體面積30萬平方米、綠化景觀100萬平方米的景觀帶。
先問問群眾
秦皇河原是20世紀50年代大興農田水利建設時開挖建設的一條小河。幾十年來,河道淤積嚴重,雜草叢生,污水垃圾堵滿河床。濱州經濟開發區黨工委、管委會於2011年初提出,依托黃河水資源,按照“一河清泉水、一道風景線、一條產業帶”的思路,把秦皇河建造成集水利、文化、旅游、休閑為一體的水利風景區。
為此,區黨工委、管委會班子成員分頭到村(居)戶走訪,就秦皇河公園的規劃建設聽群眾的所思所想。同時,區黨工委印制了2000份征求意見表,發給機關干部和全區的村居干部,請大家獻計獻策。短短一個月,就收到了來自各方面的“金點子”600多條。
群眾的“金點子”,給區黨工委、管委會以啟迪,成為設計部門吸納的主要元素。很快,城建規劃部門的工程師們完成了規劃設計,第一期工程於2011年11月動工興建,2012年10月完工﹔第二期工程今年國慶節將全部竣工。2013年2月18日,“秦皇河公園扮靚生態濱州”獲評“感動濱州·2012年度大事”。
風景帶留給群眾
秦皇河公園工程涉及4個農村社區11個村,群眾的安居房應該建在哪裡?“群眾的利益高於一切,安居房要建在風景帶上,把最好的位置讓給群眾。”區黨工委班子達成了共識。
南街村位於秦皇河西岸,1710口人、502戶,需要整體搬遷安置。村黨支部書記張新忠帶頭拆遷自己的平房,村“兩委”班子成員走在前頭,率先簽訂搬遷協議,黨員包戶,以實際行動帶動群眾、說服群眾。村民看到村干部和90個黨員帶頭,與先期搬遷的村民住進了秦皇河公園旁的漂亮樓房,再加上政府補償金按時發放,一分不欠,由等待觀望到開始踴躍搬遷。南街村順利完成搬遷后,對與之相鄰的北街村產生了帶動效應。隻用20多天,舊房就全部搬遷完畢。
記者來到杜店街道相公廟村,看到坐落在秦皇河公園西岸的相公廟住房小區樓房已經封頂,正在進行裝修。村黨支部書記周進雙告訴記者:去年2月份,全村僅用8天時間,全部完成協議簽訂。4月8日,新樓房小區啟動建設,配套有辦公樓、老年公寓等,面積3.3萬平方米,可安置150戶。不但全部村民搬出平房,住進樓房﹔而且,站在窗戶前,就可看到公園的美麗風景。我們的樓房佔的位置,是風景最好的地方。
利益先讓給群眾
建設秦皇河公園,誰得的好處多?群眾!
記者在南街村與3位居民進行交流。村民胡光學8口人,不但換得3套樓房,還購置了2套經營房,每年有租金收入3—4萬元。大尚村村民尚文民算了一筆賬:拆除2所平房,政府補償資金90萬元,他以成本價購置樓房3套,還剩余12萬元。相公廟村村民周榮民,今年70多歲了,兒子、兒媳早亡故,自己帶著2個孫子生活,因隻有3間土坯房,孫子找媳婦很犯難。這次舊村搬遷,按照規定用補償金購置了2套住房,孫子的新房、媳婦都不用愁了。他說:“秦皇河給俺帶來了福氣。” “城中村改造騰出的土地,可以綜合利用,統一規劃,進行商業開發﹔最重要的是,群眾的居住環境改善了,整個城市功能提升了,城市越來越漂亮了。”對於建設這一公園,改造城中村,政府得到了什麼?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姚和民這樣表示。“秦皇河公園的建設同時也給了我們一個啟示,隻要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什麼事情都可以辦好。 (王福錄 趙清華 胡魯生)
- 軍事
- 社會
- 圖片報道
- 科教文體
- 旅游頻道
- 圖說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