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州開建大型港口,德大鐵路轄區段年內鋪軌--黃河三角洲頻道--人民網
人民網

濱州開建大型港口,德大鐵路轄區段年內鋪軌

2013年09月16日09:20    來源:大眾網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濱州是省會城市群經濟圈7個城市中唯一有海岸線的城市,但是濱州也是山東唯一有海岸線沒有大型港口的城市。”14日下午,走進“一圈一帶”之省會城市群經濟圈大型採訪活動來到濱州后,濱州市市長崔洪剛表達了濱州幾代人建設自己港口的強烈願望。在“一圈一帶”規劃出台后,濱州將借助發展機遇進行大型港口、鐵路、高速公路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為經濟騰飛安裝強力引擎。

擴建大型濱州港,申報國家一類開放口岸

擁有240多公裡長的海岸線卻沒有自己的港口,長期以來沿海城市濱州幾代人的夢想就是擁有屬於自己真正意義上的海港。直到2000年底,濱州最大的碼頭靠泊能力隻有1000噸級。“臨海不見海、沿海不靠海”,成了濱州人的一塊心病。

隨著“黃藍”兩大國家戰略的實施,濱州港迎來重大發展機遇。在“一圈一帶”規劃出台后,濱州成了地處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和環渤海經濟圈、省會城市群經濟圈“兩區兩圈”的疊加地帶,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濱州市市長崔洪剛說,濱州港離濟南隻有兩百多公裡的距離,作為省會城市群經濟圈7個城市中唯一的出口港,濱州港建成后將大大縮短圈內企業出口的運輸距離。據了解,濱州港一期已全部建成,二期工程全面展開,“兩個5萬噸級的油品和化工港口正在建設中,10萬噸港口航道正在規劃建設,現在投資已超過40億元。”崔洪剛說。

在建設濱州港的同時,濱州相關部門也在積極申報國家一類開放口岸。崔洪剛說,一類口岸的審批最快跑完手續也需要3年,現在他們已正式啟動申報該項目,項目通過后濱州港也將達到對外通航條件。

內河航運與海運對接,182萬畝土地承接產業轉移

在貨物運輸中,水路運輸能力大、成本低,比公路、鐵路、航空等方式的運輸有無可比擬的優點。濱州不僅有海運,還有小清河等多條內河航運路線。崔洪剛認為,下一步濱州也將探索推進內河航運與海運的對接。

“貨物通過小清河經過濟南、淄博等地,既對接了省會城市群經濟圈的城市,有承接了貨物運輸。”崔洪剛說。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用地緊張已成為當前和今后影響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問題。然而,黃河三角洲卻擁有大量的未利用土地,黃河沖積自然造地和防潮體系建設造地每年仍在持續增加。

濱州目前有182萬畝未利用土地,在滿足自身土地用地指標的基礎上,該市正考慮加強與省會城市群經濟圈內的其他城市聯系,借助未利用土地多、勞動力豐富、生態環境良好的優勢,簽訂聯合開發框架協議,採取共建、共管、共享的模式,鼓勵吸引濟南、淄博等地的大企業、大項目向濱州轉移。

修建鐵路和高速公路,摘掉不通火車客運的“帽子”

在全省17地市中,唯一不通火車客運的就是濱州市,嚴重制約了當地老百姓的出行和經濟的發展。《省會城市群經濟圈規劃》中,明確提出要打造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濟東高速、濟濱城際鐵路、環渤海高等級公路等重大基礎設施項目,這也給濱州帶來了重大機遇。

在建設濱州港的同時,濱州市以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為突破口,建成了長58公裡的疏港公路。目前正在建設濱港鐵路的二期工程沾化至濱州港段,德大鐵路濱州段進展順利,年內就可以全面鋪軌。

這些重大基礎設施的建設,不進改變了濱州的出行現狀,也為促進濱州市內黃河南北兩岸平衡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韋輝)

(責編:解放、胡洪林)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
  • 軍事
  • 社會
  • 圖片報道
  • 科教文體
  • 旅游頻道
  • 圖說中國